广州电动车上牌太难了

日期:2025-11-10 19:40:19 栏目:问答 阅读:
被程序吞噬的烟火气

我站在电动自行车登记点外的长队里,广州夏末的阳光依然毒辣。身前身后的人们,像被无形绳索串起的蚂蚱,焦躁地跺着脚,汗水沿着安全帽的带子往下淌。这已是我第三次请假前来,只为给那辆崭新的电动车上一个合法的牌照。队伍蠕动得比珠江退潮还慢,我忽然想起父亲口中那个“自行车王国”的年代——那时,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,付了钱,叮铃铃骑回家,车把上的铃铛洒下一路清脆。

父亲说,八九十年代的广州,满街都是“凤凰”“飞鸽”。没有APP预约,没有线上审核,更没有眼前这条令人绝望的长龙。那时买车是件喜气洋洋的事,像请回一个家庭新成员。他当年就是用一辆二八大杠,载着穿红裙的母亲,穿过骑楼下的斑驳光影,车铃摇响的,是整个城市的温情。而现在,我手机屏幕上那个预约小程序,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无数个清晨,我像参加一场数字战争,在点击“预约”的瞬间,系统总显示“网络繁忙”。那些灰色的、不可点击的日期,像一个个嘲弄的句点,标记着现代生活的无力。

终于捱到窗口,工作人员头也不抬,机械地吐出两个字:“材料。”我恭敬地递上精心准备的文件,像呈上自己的忠诚。他快速翻动,突然停下:“这个发票章,有点模糊。”我的心猛地一沉。那枚印章确实边缘有些洇染,但关键信息清晰可辨。我试图解释,换来的是不容置喙的摇头。那一刻,我仿佛不是来为交通工具上牌,而是在接受一场关于印刷质量的终极审判。身后响起不耐烦的咂嘴声,我只好退到一边,看着那枚“模糊”的印章,它像一纸现代生活的判书,宣告我又一次徒劳无功。

推着这辆“不合法”的电动车融入车流,我忽然感到一种荒诞。满大街呼啸而过的电动车,有多少是历经这般“九九八十一难”才修成正果?又有多少,依然在程序的迷宫里打转?城市一边用“禁摩限电”的铁腕规划秩序,一边用繁琐的程序消解着效率。我们拥有了更快的车,却把大量时间耗费在证明“这辆车可以快”的路上。

夜幕降临,我推车路过一家老式修车铺。老师傅正给一辆旧自行车补胎,动作不紧不慢,像完成一个仪式。他身后墙上,挂着一排崭新的车牌,在昏暗灯光下泛着冷光。我忽然明白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便捷的上牌流程,更是那种人与车之间直接、质朴的联结。当生活被简化成一串串代码、一道道流程,那些曾经让城市鲜活的烟火气,也正像那枚模糊的印章一样,在程序的洪流中,渐渐漫漶,终不可认。

这钢铁的坐骑静默立于角落,它本应带我穿过城市的脉络,感受风的自由;如今却成了卡在制度齿轮里的一粒沙,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某种症结——在追求秩序与安全的道路上,我们是否不经意间,遗落了那份让生活真正流动起来的温度与信任?

我来作答

关于作者

20

提问

1万+

阅读量

0

回答

3百+

被赞

2百+

被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