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电动车之乡

日期:2025-11-10 18:59:19 栏目:自行车 阅读:
中国电动车之乡

晨光初透,鲁西南平原还笼罩在薄雾里,王家庄的鸡鸣声此起彼伏。村东头的老槐树下,七十岁的王德顺扶着电动车把手,眯眼望着通向县城的柏油路。这是他每天清晨的仪式——骑上这辆陪了他五年的“小羚羊”,去十里外的集市买豆腐。

车轮碾过露水未干的路面,王德顺想起三十年前。那时他蹬着二八大杠自行车,后座驮着两百斤粮食,蹬到县城要两个钟头。汗水顺着脊梁沟流,裤裆磨出血泡。后来换了摩托车,“突突”声能惊醒整条街的狗,可油费像无底洞,加一次油够买三斤猪肉。

五年前,儿子把电动车推到他面前:“爹,试试这个。”他围着这个不用喝油的铁家伙转了三圈,小心翼翼跨上去。右手轻轻一拧,车子悄无声息地滑了出去。那一刻,他觉得自己像骑着一片云。

如今,王家庄成了“电动车之乡”。清晨,成千上万辆电动车从各个村庄涌出,在纵横交错的乡间路上汇成流动的河。卖菜的老张驮着满筐青菜,送孙女上学的李婶在后座绑着小板凳,跑快递的年轻人背着印有“当日达”字样的背包……电动车轮碾出的轨迹,像毛细血管般遍布田野。

王德顺的电动车把手上,挂着一个褪色的平安符。那是老伴生前在庙里求的。三年前,他载着发烧的孙子连夜赶往镇医院,电动车灯劈开浓墨般的夜。二十里路,只用了不到半小时。孙子退烧后,他在老槐树下坐了很久,摩挲着那个平安符。

去年村里修路,要移走老槐树。王德顺第一个站出来反对:“这树下,停过多少辆电动车?”村民们纷纷附和。最后,路绕着树修了个弯。现在,老槐树下成了天然的“充电站”,树荫里拉出十几个插排。晌午时分,电动车停得满满当当,老人们坐在石墩上闲聊,等着电充满。

王德顺的儿子在深圳打工,去年春节开回来一辆小汽车。可在家这几天,他还是喜欢骑父亲的电动车。“还是这个得劲,”儿子说,“能闻到麦苗香,能听见鸟叫。”

夕阳西下,王德顺又来到老槐树下。他的“小羚羊”静静停在那里,车身布满划痕,像老人脸上的皱纹。他伸手摸了摸座椅,还有白天的余温。这温度让他想起很多——想起骑自行车时腿脚的酸痛,想起摩托车油箱烫手的触感,想起第一次骑电动车时风掠过耳边的轻柔。

暮色四合,家家户户亮起灯。王德顺推车进屋前,又回头看了一眼。月光下,成千上万辆电动车静静地停在院子里、屋檐下、胡同中,像蛰伏的兽,等待着明天的奔跑。

在这个被称作“中国电动车之乡”的地方,每一辆电动车都有自己的故事。它们载着蔬菜粮食,载着学童梦想,载着快递包裹,更载着普通中国人对更好生活的全部想象,在新时代的春风里,驶向比远方更远的远方。

我来作答

15

提问

1万+

阅读量

0

回答

3百+

被赞

2百+

被踩